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传统报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困难。以英国为例,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有70%的英国地方报纸倒闭,80余家报纸裁员。美国也有多家老牌大报停刊,或是停止印刷版转向网络发行。2010年,大名鼎鼎的《纽约时报》也宣布停止印刷版。如何在数字化时代继续生存和发展,是摆在各国报业面前的难题。在巨大的变革面前,美国一些报纸开始通过新的经营方式运作报纸。
开展每日团购,融入社交网站
团购是2008年开始兴起的互联网运用模式,许多社交网页会提供各种服务和商品的团购方式,即只有购买某一商品的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加入团购的消费者才能享受远比零售价低很多的折扣,有人将网络团购称之为团购的Web2.0形式。对新闻业来说,网络团购使得广告商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投放活动。美国最成功的团购网Groupon自2008年创办以来,发展迅猛,2010年收入达到20亿美元,被福布斯杂志评为成长最快公司。该公司每天推出一款折扣产品,每人每天购买一次,以极低的折扣迅速占领市场。2010年谷歌公司开出6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Groupon,却遭到Groupon的拒绝。美国一些反应敏锐的报纸发现,传统的报纸媒体应该与团购网站进行合作。如《费城问询者报》将自己的网站与社交媒体网站链接起来,为潜在消费者提供极具价格吸引力的餐饮、零售、演出等服务。该报纸网站总监戴维斯说,我们了解我们的受众,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服务。该报纸希望成为当地唯一一家提供团购服务的网站。
Groupon公司的新闻发言人莫斯利说,认为Groupon会对传统报纸形成威胁的观点是错误的,公司已经与包括《迈阿密先驱报》在内的多家报纸达成合作协议,Groupon为《迈阿密先驱报》提供不在Groupon本地网页上出现的折扣商品,而报纸为Groupon提供有力的本地促销渠道。莫斯利说,这对Groupon和报纸来说是一桩双赢的生意,地方报纸在当地受人尊敬,与地方报纸合作将使Groupon从中受益;而Groupon也可以为地方报纸提供接触在线受众的机会。
近一两年我国也出现了众多团购网站,如美团网、拉手网、爱帮网、QQ团购等等,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有1726家团购网站,交易总数超过882万次,2010年的团购商品折扣平均3.3折,团购销售额全年约20亿元。但我国报业与团购网站的合作较少,模式单一。如天津《新金融观察》报和团宝网合作,将原价75元/半年的报纸以28元的团购价出售,读者可以通过登陆团宝网的方式团购该报。湖北《长江日报》与旅行社联手推出春节泰国游团购,该报读者还可享受更多价格优惠。如何进一步加强报纸与包括团购在内的新兴网络服务的合作,是各家报社必须思考的问题。
信息服务本地化、移动化
谷歌公司总裁施密特说,当我说互联网第一时,我强调移动性第一,移动性是增长点,移动性是行动方案,移动性是一个全新的景观。伴随着智能手机、电纸书、ipad等新型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涌现,互联网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网页的范围。美国《连线》杂志在2010年发表了克里斯·安德森的文章《Web已死,互联网万岁》,安德森认为,传统的Web已经开始衰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各种互联网应用程序和客户终端,最流行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如Facebook、Twitter、Rss都不用通过Web,通过浏览器使用的流量仅占互联网总流量的1/4,而且这个比例还在缩小。但面对互联网的新变化,报纸似乎尚未涉足这些新技术之中。不能认为互联网只是展示报纸内容的新方式,移动性所具有的将全球内容本地化和互动性的特点,使得媒体必须制定出有效的商业计划和策略。报纸也将会从移动性和本地化中获益良多。
移动性使得报纸可以和读者之间产生直接联系。如服务于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如苹果公司的APP store,截至2010年1月已有14万个应用程序,累计下载量超过30亿次,这些程序包罗万象,如天气、旅行、地图、健康、财务、新闻、生活、游戏等等,使手机具有了更强大的功能和作用。SachManya公司研发了DIY式的APP工具Yapper,报纸可以使用Yapper定制第三方应用程序,如价格昂贵的地理定位系统。Yapper的早期用户包括罗宾逊报业等。
试水网络收费模式
正当大多数报纸对是否进行网络阅读收费犹豫不决时,一些报纸已经开始进行尝试,并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结论。史蒂文·布里尔的新闻在线网站进行了一个实验,他让报纸向经常浏览自己网站的读者收费,实验结果发现网站流量和广告投放并未因此受到影响。这个实验的数据规模较小,可能适合一些中小规模的报纸,大报是否能够进行网络收费仍然是个未知数。但这一实验显示,如果报纸宣称每月将有一部分文章可以免费阅读,而且保证大多数读者不会受到收费政策影响,那么报纸的收费政策将会取得成功。这一模式不同于严格的阅读收费政策,它对报纸的网站流量并未产生太大影响。布里尔说,如果将这个数字定得保守一些,那么收费对80%到90%的读者不会产生影响。如果报纸每月只免费提供5到20篇文章,报社每月可以向一位读者收取3.95至10.95美元左右的订费。
戈登·克罗维茨是《华尔街日报》的前发行人,目前正在协助开展这一计划。他认为,读者只会对部分在线内容而非全部在线新闻付费。这些新闻必须是有品牌保证、真正得到读者信赖的新闻品牌。目前进行在线收费实验的报纸主要集中关注本地新闻,加入者包括密西西比的《商业调度》和宾夕法尼亚的《约克每日记录报》等。尽管大多数美国报纸的网站仍然是免费的,但《纽约时报》已经宣称要对最经常浏览时报网站的读者进行收费。当然,小型报纸可以通过收费的方式盈利,但大报另当别论。新闻的品质、内容的独特性、收费价格等多个因素都会影响收费模式的效果。
改变商业模式
首先,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市场销售和扩大收入的基石。报纸的经营者经常对他们品牌的延伸很兴奋。但品牌影响力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巨大,因为他们并没有在品牌建设方面做出足够的投资。品牌并不像葡萄酒,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得更加有价值。品牌建设是一个在消费者心中塑造公司形象的长期过程,它需要市场调研机构不断地从消费者中得到反馈,以此来定位品牌。它需要自上而下的管理决策,要让产品、价格、地点以及定位都和品牌目标一致。对一个新的品牌的认识的形成来自于各方面,包括衣架的摆放、接电话的方式等等。
其次,加强版权经营和保护。报纸出版商一直在抱怨它们的信息被盗用、滥用,从谷歌新闻到邻家的博客作家无不如此。出版商相信只有把信息控制在他们自己的网站上,才能保证信息不被盗用,这样就可以控制用户直接收入和广告。这样的方法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意味着内容必须找到愿意接受的受众。想象一下,如果音乐制作人只允许听众访问自己的个人网站才能下载他们的音乐,然后付费,那他们的收入会很有限。很久以前,音乐人成立了ASCAP组织,这样他们可以在表演会场、收音机、商场等播放他们的歌曲场合收费,版权费通过某一机构收取再返还给他们。同样,报业目前集中控制取得信息的途径,对信息版权的保护反而让自己失去了赚取更多钱的机会,报业可以通过内容在数字平台的发布,来从用户、广告商中收取费用然后再返还给内容拥有者。建立一个类似ASCAP的机构,而不是将用户吸引到自己的网站或者追踪对信息的盗版,出版商应该让信息在网络中流动并且让信息自己寻找到需要它的读者,然后让他们支付费用。
尽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新兴媒体技术的变化给传统报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但报业在这些挑战面前并非只能无所作为,报业必须及时关注和利用这些新技术,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融入到新技术进程中,在新的产业价值链条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完成艰难的转型过程。美国同行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来源《新闻实践》,王亮、梁馨文(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