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影响力日趋扩大。下一个十年,报业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读者对报纸又有哪些期待和需求?本刊约请部分报纸总编撰稿,分别从党报、都市报、专业报和县市区域报角度,探讨报纸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前景,从中也可窥见报纸从业者的真实心态和愿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近发布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以内容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加快资源整合,继续发展报纸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产业;打造10家左右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的大型国有报刊传媒集团;实现期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综合性日报20种;到“十二五”期末,年报纸出版总印数达到552.3亿份,每千人拥有日报达到100份。
国家的发展战略与报纸从业者的愿号相吻合,人们有理由在期待与探索中,开拓中国报业新蓝海。
在一个快节奏变化的时代,要预测十年后的情形是相当困难的。所以,说要预测十年后的报纸会发展成怎么样,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无论怎样变化,其中总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让我们观过去、知现在、析未来。正如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十年后,党报依然会挺拔地活着,都市报有的会更兴旺,有的则会关门了事;十年后,报纸的形态和受众群体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报纸的功能仍然是为受众服务,受众依然是用适合自己的渠道获取新闻资讯。
“有党就有党报”
报媒有没有未来、有什么样的未来,是众多报媒从业者都在思考的问题。今年4月初金华日报社组织赴深圳、广州学习考察过程中,面对“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的提问,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黄扬略认为,新媒体对传统报媒并不是挑战,也不是冲击,而是增加了一个选项、增加了一个工具。他形象地说,本来我们是骑单车、坐三轮车的,后来有了汽车、火车、飞机,那我们就去拥抱她。有党就有党报。既有骑单车、坐三轮车穿街走巷的党报,也有坐汽车、火车、飞机的党报。
如今,党和政府重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作用,但仍然十分重视传统媒体的作用,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所指出的:“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①可见,党报仍处于“为主”的地位。
在与其他媒体同台竞技的情况下,党报与新媒体相比是否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从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新闻史看,党报是我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产物,占据着中国报坛的主导地位。党报有着明显的优势,如公认的权威性、综合性功能强,较长的历史和稳定的读者群,与主流政治文化相吻合等等。金华日报作为市级党报,也具有党报所具有的一切优势。具体说,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和长处:
一是人才资源优势。中国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使得一大批优秀的办报人才聚集在党报中,尽管这几年出现了一部分人才流失的情况,但总体上看,党报采编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较高,他们大多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与社会各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积累了一定的办报经验。金华日报也是如此,可以说,金华日报社集中了金华地区一批最优秀的采编人才。
二是信息资源优势。党报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渠道,尤其是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源,相比其他媒介的同行,党报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能得到更多的便利和支持,他们的报道也能得到更多的重视。金华日报作为金华市委机关报,这一优势非常明显,如两会报道、重大主题报道等,金华日报必然是金华党政机关的首选。
三是品牌资源优势。长期以来,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在社会上产生了其他报纸难以具有的权威性。党报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对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率先了解,对社情民意的最先获悉,使党报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成了独特的地位,这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而且,党报的宣传特点最能体现党的政策,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人民意志,这是其他新闻媒体所不能比拟,不能替代的。这就是党报的权威性。金华日报的“权威性、本土化、时代感”,既是金华日报的追求,也是金华日报的价值体现。
总之,党报是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党是党报存在的根本,而党报有着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丰富经验,只要与时俱进,必然能使党报事业兴旺发达。
有人就有媒体
人生而需要信息。而且,社会个体对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与社会经济生活节奏成正比;社会个体对信息的需求量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成正比。
我们如果处于行走的状态,对前方的路况、周围的环境的信息需求并不迫切,因为大多信息可以“走近了再看”。而如果变成开车,车速越快,要求的信息就越迫切,要不,就可能撞车、翻车。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再过十年,其节奏会更快,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会更迫切,社会个体对信息的需求会更全面。
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个体获得信息的渠道会越来越多,但所获得的信息会有真有假,良莠不齐,往往让个体真假难辨,仍需要从权威机构去获取信息。也就是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一是现有的新媒体会不断成熟,二是新的媒体会不断出现,但人们在迫切需要真实、可信、权威的信息时,仍会寻找专业的媒体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些专业媒体自然包括报媒(这里的报媒,主要是指都市类报纸,党报在上一节中已有讨论),专业报媒是社会公众的一个选项。如果提供的信息是社会公众所需要的,有着足够的权威性、可信度,社会公众不会在乎信息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而如果所提供的信息常常是虚假的、是受众所不喜欢的,那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都不会被社会公众所认可,这样的“店”自然只能是关门了结。因此,我们认为,十年后的都市报等完全市场化的报纸,也包括一些新媒体,会如同今天的餐饮业一样,一些酒家富有特色、货真价实、以诚待客,从而顾客盈门、生意红火、越做越大,也会有一些酒家平平淡淡、了无新意,只能惨淡经营、艰难度日。
报纸不仅仅是纸报
一直以来,在讨论传统报媒时,人们多把报媒等同于报纸。如果将时间穿越到几十年前,如此等同也符合实情,因为那时报社的主要产品就是报纸,所以一提报社就是让人联想到报纸。而今,报社的产品已经呈现多样化,一是报纸从单一报向系列报发展,二是报媒从单媒介向多媒介发展。我们想,这里要讨论的十年后的报纸,应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报纸,就是传统的报纸。从这个意义上说,报纸就是纸报。
而广义的报纸是报社或报业集团产品的指称,是包括纸报在内的所有由报媒组织提供的不同形式的新闻资讯产品。我们认为,讨论十年后的报纸,应该从广义的角度进行讨论,因为报业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也不是一个静止的行业,要讨论她十年后的“生命体征”,要以整体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
如果这一点得到认可,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未来的“报纸”。现在的报业着力追寻、拥抱新技术,无论是采编流程还是产品呈现,都是建立在全面应用新技术基础之上的,也就是报纸不仅仅是纸报。就目前来说,已有电子报、手机报,随着新技术的进步,必然还会有其他形态的“报”,因为报业有着多年的积累,因为报业能与时俱进,无论出现什么新技术,都会在报业中得到有效地运用,使报纸的形态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灭绝。
读者不仅仅是读者
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人类的传播活动先后进行了四次传播革命。第一次,从口语传播到手抄文字传播;第二次,从手抄文字到印刷传播;第三次,从印刷传播到电讯传播(广播电视的诞生);第四次,从电讯传播到互动传播(除了接收信息外,可以与网站、与其他受众进行信息交流,包括自己发布信息)。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但需要强调的是,每一次传播革命,都不是后一个时代替代、废除前面的时代,而是时代的叠加。即进人电讯传播时代并不是废除口语传播、印刷传播,互动传播也不是口语传播、印刷传播、电讯传播的终结。从而使我们如今进人了口语、文字、音讯、视讯、互动兼而有之的传播时代。
正是因为是“兼而有之”的传播时代,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呈现多样化,形成受众角色的多样化,他(她)可能是读者,是“读”报纸的;可能是观众,是“观”电视或户外媒体或网络媒体的;也可能是听众,边开车边收听收音机。
就传统报纸来说,受众就是读者。但如前所说,随着报业对新技术的不断运用,“报纸”形态不断丰富,“报纸”除了用文、图的形式来传递新闻资讯外,还会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采用音讯、视讯、互动等传播新闻,即报纸的“读者”将不仅仅是“读”新闻,还可能是“看”新闻、“听”新闻,还可能“写”新闻、“发”新闻。
我们说,不同的社会人群其工作生活各有各的特点,获取信息的渠道会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如有的只看报纸和电视,有的只看网络,有的只在车上听收音机……习惯成自然,这种独特的媒体接触和使用习惯有着相对的固定性,也就是说,现有的报纸读者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他们是保证报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也会因读者的“老去”而使读者减少,但与此同时,也必然会有一些其他类别的受众从“听众”、“观众”转为“读者”。
“对处于激荡转型时期的传统媒体而言,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见招拆招,被动地应付变化,还是站在时代大潮的风口浪尖,转危为机,主动地引领变化。”②我们认为,十年后,无论是“报纸”形态还是“受众”群体,都会有着很大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人们总是需要新闻资讯,人们总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传播渠道;十年后,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报,只要“富有特色、货真价实、以诚待客”,必然能“顾客盈门、生意红火、越做越大”。
(作者:陈东,金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杨子平,金华日报社新闻研究室副主任)
注释: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8年6月20日)》,《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四版
②刘长乐:《做媒体时代的弄潮儿》,中国企业家网http://www.iceo.com.cn/renwu/46/2010/0729/197394.shtml